河北,最没存在感?
董氏沦关西,袁家拥河北
南朝谢灵运《拟魏太子邺中集诗》
承认吧,是你不懂河北
文字主笔|鬼箭羽
地图制作|苏见羽
内容审校|萧璇玑
互联网江湖上,媒体制造了一种「全国各省比惨大会」,动不动就用「中国最没存在感的省」这类文章来吸引眼球,上榜最多的是河北、江西、广西、青海。
今天我们就来科普下:河北真的是「最没有存在感的省」吗?真实的河北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?
上过学的中国人都接触过语文教科书里的这些文章:
《将相和》《毛遂自荐》《触龙说赵太后后》《荆轲刺秦王》《东郭先生和狼》《赵州桥》《小英雄雨来》《荷花淀》《狼牙山五壮士》
我们中的很多人听说或接触过这些影视作品:
《地道战》《鬼子来了》《唐山大地震》《赵氏孤儿》《啥是佩奇》《大象席地而坐》《打狗棍》《地下交通站》
它们共同的交集是——河北省。
有人在可能认为笔者在“偷换概念”:你说的河北存在感强,那是过去;当代河北确实没有存在感啊。
所谓存在感,本身就是一个缥缈的、主观性,由媒体放大使用的词。很多人的所谓的无感,其实本质是缺乏常识的无知。
假若当代河北在全国没存在感,上述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为何能公开传播?创作、筛选、传播作品的人,当然知道它们跟河北的关系,在他们心目中,河北在全国分量重,才会有那么多的戏份。说河北没有存在感的人,不过是将自己无片面的理解,强加给他人,“代表”公众无视河北等省份的真实内容。
|电影《帝国的毁灭》不经意走红的表情包|
注:电影中希特勒扮演者甘茨先生,于2019年2月16日去世
幽幽河北道
“河北”的名称出自唐代“河北道”。河北大地的代称“燕赵”则来自更早的先秦: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,奠定了中国区域文化格局:燕赵与河北(京津冀)、齐鲁与山东、吴越与江浙、三晋与山西、三秦与陕西、巴蜀与川渝的对应,都是源于当时的古国。
春秋时期,河北是燕赵争雄之地:
北方最强的诸侯国晋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继承,赵国原本都城在高原盆地中的晋阳(太原),后将都城迁到山前平原上的邯郸。赵国鼎盛期疆域远大于今河北省,腹地为河北中部、南部;今河北北部及北京、天津地区为燕国所有。燕赵大地,其实是包括京津在内的大河北地区。
汉至隋,河北大地分属幽冀二州:
幽州西南+冀州覆盖今河北地区。汉代到隋代,基本以「州」为大行政区。冀州区域基本上是赵国在河北境内的疆域。幽州则是燕国旧地,其西南部代郡的一部分+上谷、渔阳、涿郡、右北平郡,基本为今河北北部及京津地区。
唐代设立河北道,构成今河北省的基本版图,也是今河北省名之源。
宋金时期,河北路继承河北道,后又拆分河北西路、河北东路:
北宋晚期,短暂统治京津冀北部,在京津地区,增设燕山府路。金朝继承北宋原有行政设置,名称略改。
明清,河北是京畿腹地,华夏首省:
明代设立北直隶省,奠定了今天河北版图的轮廓。明在元代河北路基础上设北直隶省,清代原北直隶省改为直隶省,版图略有变化。
近现代,河北版图变化频繁,但大的格局未变,最终成了今天的模样:
|河北与周边省份地缘关系图|
制图;大地理馆
从战国时期燕赵腹地到今天的河北区域,虽然面积常有变化,但核心部分比较稳定,那就是太行山与燕山东南那片广袤的平原:华北平原在河北的部分,一般称为河北平原,因主要在海河流域,也称海河平原。
华北平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和繁衍地,宋代之前的经济文化重心地区,河北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——这么重要的地方,咋会没有存在感呢?它难道是玄幻中的空间吗?
太行渤海间
华夏文明长河中,山西举尧舜禹大旗、陕西戴周秦汉唐冠冕、河南得中原大地称号、山东打孔孟之乡光环。
那么,河北呢?它从来就是跟上述省份并驾齐驱的区域。
晋、秦、豫、鲁的确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和活动中心,但任何伟大的文明和国都,都不能由一个区域完成——河北当然是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北以燕山为屏、西以太行为靠,两道大山与平原棱线,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倒「L」或倒「J」——这也是河北省的主体轮廓。
|京津冀文物联展中的地形模板|
图源:东方IC 今日头条
河北平原是中原的组成部分,河北北部山区则是是农牧文明交错交融的地带,燕山与太行两道屏障,是是历代王朝倚重的天然长城。它南部是中原的重要腹地、组成部分,与河南、山东连城广袤肥沃的华北平原,一直是北方地区历史文化最灿烂,经济最发达的区域。
|中国农牧交错带与河北省地理位置关系|
图源-中科院地理所
著名的历史地理学者侯仁之先生《北平历史地理》中将这片广袤、坦荡的冲积平原华北平原描述为「三角形」:北平城,位于巨大三角形的华北平原的最北端。他用「巨大三角形」来形容华北平原。
中原一词,字面上理解就是中部的原野,如果在现实中找一个与之对应的地理单元,那就是华北平原——河北、河南、山东境内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主体,其中又以河北地区最为广阔。
很长的一段时间,河北境内的华北平原的戏份,比后两者要重得多。
这是因为:人类文明早期,华北平原的安全地带主要在紧邻太行山的西缘一带。
在NASA发布的夜晚灯光地图上,亮度越大,表示城市、人口活动越密集。我们可以在地图上找到一条明显最亮的「带」——这个带,就在河北大平原西缘,从北京市一直持续到河北、河南交界地带。
这个亮度带的练成并非一日之功,而是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沉淀。
图源:NASA 标注:大地理馆
侯仁之先生将这条拥有众多都城的地带的交通大动脉称为「古代太行山东麓大道」:
为什么会沿这条线发展起来一条古代大道呢?首先就要归因其自然地理环境……这条大道截断了数以百计从山中流向平原的大小河流……
侯先生又将平汉铁路北段称为「古代大道的现代版」。这条古道沿着气势雄伟的太行山—燕山山麓发展起来,与山脉平行,起自大平原的中西部——中华文明首先在那里发展起来,直至大平原的北端——中国疆域第一阶段的扩展在那里被阻挡。
|太行山东麓交通要道分布图|
资料来源:侯仁之著、邓辉译《北平历史地理》中文版
通过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地图,我们可以看到,山东、河南,以及皖北、苏北地区的平原,都在泛滥区域——幸运能够不受灾害侵袭的地方,主要在今河北境内。
我们可以通过历代文化遗存来证明这一点。
学者豆海锋在《太行山东麓地区西周文化分期研究》中统计了太行山东侧西周时期的33处文化遗存进行了编号,从南到北,最北在北京房山、最南在河南辉县;今河北地区占了三分之二。
四五千前,今天津一带当然无法形成聚落,因为这里当时还是潮间带。明代天津设城,并非因为宜居,而是因为保卫都城的需要。直到19世纪末—20世纪初,它才逐渐崛起为一个港口商业城市。
黄河河道的限制,逼迫人类尽可能远离洪水,靠近山麓地带;同时,为了交通便利,又要避开山区;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交界地带,海河各个支流俯冲之下,形成了一个个冲积扇,几乎对应着一个个城镇,它们连起来,一个南北通常的走廊形成了。
张翠莲女士结合谭其骧先生《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》一文资料指出:战国以前黄河流经河北平原注入渤海,因而古人主要生活在东抵太行山麓、西至黄河这一宽约70-120公里的狭长地域。
|太行山东麓新时期到商周时期文化遗存分布|
来源:张翠莲、段宏振《太行山东麓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》
大支流对应一个较大的冲积扇,次级支流对应更小的冲积扇——大自然就这样天然规定了城镇规模和等级。
京津冀共同的母亲河——海河是一个庞大的流域水系:它由五大支流组成,即潮白河、永定河、大清河、子牙河、南运河,这五条河在天津市区三岔河口汇入海河。整个海河水系所覆盖的区域,就像一把大扇子。
在天津上位登上历史舞台之前的三四千年里,海河中上游早已创造了诸多辉煌。海河流域孕育的安阳、邯郸、大同、张家口,以及石家庄周边的灵寿、正定、定州,等都是拥有两三千年历史的古城。
河北境内的城市,所在的太行山东麓一线,这里就是海河冲积扇连起来的文明走廊,城市带,就是这一线,南北大道也由它们连缀而成。
它不仅是河北走廊,更是国家走廊。
无论是从都城长安、洛阳、开封等北方都城向北开拓,还是从杭州、南京等南方都会向北交流,都必须走这条山前大道。我们还会发现,尽管今天洪水威胁已经解决,但这条大道的重要性仍然重要至极:今天京广铁路就是这条大道的现代版,中国南北主要的重镇,几乎都在这条大道上。后来形成的京九线上的城市,重要性就差了许多。
至少从春秋战国始,燕地重镇蓟(北京)与中原古都殷(安阳)之间,就形成了一条南北畅通的大道。秦灭六国后实行「车同轨」开辟的驰道中,其中一条就连接着今北京与安阳地区。古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公路,现在是京港澳高速的北段,由京石、石安组成;平汉、京广铁路,也穿过这条古老的交通要道。
|河北平原交通走廊与文明遗存地图|
制图:大地理馆
这条大道上,分布着河北、北京地区的都城:商代邢都,战国燕下都、中山都、赵国都城,战国辽宋金元古都北京,曹魏后期至北朝的都城邺城。其中,邯郸南部的邺城有两朝建都,堪称「小六朝古都」。随着北齐灭亡,旧邺城化为废墟,邺城的文化转向漳河南岸的安阳——安阳,正是这条大道的南部结点。
可惜的是,如珍珠般连成串的海河文明带,并没有广泛地传播开来。名气最大的,只有海河流域的集大成者:北京和天津。
说起文化文物遗存丰富之地,人们首推陕西、河南、山西。其实,这方面河北也是同样优秀——而且,河北的成绩单,还是在刨除北京这个河北儿子的前提下。
但是,最后的结果却是,河北的名气最小。这是为什么呢?
与山西相比:
与河北一山之隔的山西也是文物大省,但名头要响亮许多。山西地形表里山河,高原盆地的地上历史遗存极其丰富,历史辉煌一览无余在阳光之下。河北文明多在冲积平原,水系变迁频繁,战火与天灾,将绚烂华彩洗劫后,文明遗存多掩埋在地层。
与河南相比:
两省都是山地、平原组成,地缘环境近似,均有著名古都。相比之下,河南所出帝都名气更大,这是因为大河北地区的北京,被划出后,导致影响力下降。北京登上历史舞台后,河北主要担任的角色就是服务者、付出者,不过不算北京、天津的话,河北其他区域,没有出过一个强有力的都城。
代表性文物方面,河北有上过历史教科书的赵州桥、金缕玉衣、长信宫灯,山西之外唯一的唐代木构建筑开元寺钟楼,清代皇家陵墓东陵、西陵也在河北;重大考古发现方面,易县燕下都、邯郸古城、中山国灵寿故城、北齐邺城等遗址发掘等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。
这些文物,多数都进入过语文、历史教科书。
河北文明如此辉煌,怎么会没有存在感?某些人的无感,不能代表大家对河北无感。
角色大转折
战国汉代的河北,「战国七雄」的燕、赵双雄的都城都在河北区域,还有一个二线诸侯国中山国;司马迁的在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提到了战国到西汉时期,全国有9个经济「都会」,京津冀地区有蓟、邯郸,放到今天就是国家中心城市级别。
魏晋北朝的河北,河北境内的邺城充当过战乱中的六个王朝的都城。在长安洛阳在战乱中变成一片狼藉时,河北南部的邺城是乱世中短暂安宁的北方经济中心。邺城地区的古城及相关文物出图,证明了那是一座经济繁华、文化并包的大都会。
曹操诗中的“铜雀台”,就是邺城著名的标志建筑。
隋唐时期河北没有王朝都城,但依旧是王朝的经济发达地区,并拥有充当了当时的「国家走廊」交通动脉,在既有传统太行山前陆路大道基础上,开辟了一条新开辟的运河大道。这就是一条从幽州(北京)到贝州(今清河县)的大道。
安史之乱,是从河北策源的。河北与古代中国的重大转折,都跟著名的安史之乱有关:安禄山驻扎和叛乱开始的范阳,位于今天北京与河北交界处的涿州。
清代史学家赵翼在《廿四史札记》中写道:
地气之盛衰,久则必变。唐开元天宝间地气,自西北转东北之大变局也。秦中自古为帝王州,周秦西汉递都之……自是混一天下,成大一统。唐因之,至开元天宝而长安之盛极矣。盛极必衰,理固然也。是时地气将自西趋东北,故突生安、史,以兆其端。
大致意思是说:安史之乱前,西北地区主导天下格局;安史之乱后,东北地区主导天下变化。这几乎也意味着:西北主导的时代,北方民族南下走廊在山西;东北主导的时代,北方政权南下通道在河北。
此后河北地区地位发生变化,但依然重要,只是舞台上的主角换成了脱胎于河北地区的北京。很多人谈论河北,总是将北京剥离开来,这是曲解。无论地理还是文化,北京跟河北都是一个整体。
|明代北直隶省顺天府地图|
注:明清时期北京虽然是都城,但并未脱离直隶省而存在
中古之前的华北大平原尚未出现今天的生态环境问题,经济潜力尚大,所以为长安洛阳输血的同时,自己本身也很富裕。除了经济,那时河北所出人才也是多如繁星。北宋的陪都——北京大名府是河北地区都城最后的辉煌,随后,北京(本身也属燕赵文化区域范畴)迎来了君临天下的荣耀:辽南京—金中都—元大都—明清北京城。
乱世时,河北就出都城,而且是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;盛世时,河北就变成了廊道和枢纽。换句话说,河北一直是服务者、输血者,华北平原宜居时期如此,负重超载时期也是如此。
金代以来,北京进入帝都时代,原来头朝关中、洛阳等输血的河北地区,开始头朝北为金元明清帝都服务。这个时期,河北社会经济已经全面衰落,只是军事、交通地位仍在,但也仅仅是个纯粹的走廊,经济输血能力大不如前。
|华北平原地下采空区域分布图|
制图:大地理馆
经济重心在北方时,河北自身强大,即使给都城服务,也不会出现太多的贫富悬殊,相反还能继续富裕;当它自己衰弱时候,再继续输血,这就像是让一个老人或病人,继续干活。于是久而久之,jing>jin>ji的地区悬殊就出来了。
今天河北省尽管GDP排名看起来不错,是主要靠钢铁等高耗能、重污染的工业支撑。当前国家战略中的京津冀协调发展,就是为了全力解决这一问题。
明星多产地
河北的重要,当然不只有历史,当代河北依然是星光熠熠的存在。人们片面的印象里,河北是与时尚无缘的,钢铁厂锅炉、雾霾、省会地名传达出的印象,除了土,还是土。
其实,那些影响北上广深的娱乐圈大咖,很多都是河北制造:当代,男有陈佩斯、姜文、葛优、冯巩、王宝强,女有王昆、赵丽蓉、高圆圆、郭晶晶、周冬雨;近代京剧「四大名旦」中,尚小云、荀慧生,评剧名角白玉霜是地道河北人。
我们还曾在文章里提到,河北盛产著名播音主持人,老一辈有宋世雄、赵忠祥、邢志斌,中生代有韩乔生、刘建宏、窦文涛、方琼,新生代有郭志坚、康辉、田源、尉迟琳嘉等。
文学艺术领域,从文学大师郭小川、孙犁、管桦、浩然,到当代中国作协掌门人铁凝,都是河北人,20世纪90年代谈歌、何申、关仁山组成的「河北三驾马车」享誉全国。
河北尽管没有出现过大一统王朝中心,但贡献了许多帝王:战国时期燕赵两国代表有赵武灵王、燕昭王,秦汉时期赵佗南下建立南越国,新朝建立者王莽,三国蜀先祖刘备,十六国北燕皇帝冯跋,北齐建立者高阳,五代后蜀皇帝孟知祥、后周皇帝郭威和柴荣,北宋皇帝赵匡胤,都是实打实的河北人。
除了帝王,还有将相:三国时期三结义天团,河北人占了2位(刘备张飞都是涿州人),赵云是今正定人,此外,河北武将还有闻鸡起舞的主角祖狄、刘琨;文臣方面,有西汉孔子之称的大儒董仲舒、唐代让唐太宗「以史为鉴」的魏征,清乾隆时期名臣纪晓岚,晚清重臣张之洞,都是河北人。
|历代河北名人数量分布图|
制图:大地理馆
数据:台湾“中国文化大学版”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
近代以来,河北还出产了太极宗师杨露禅、八卦掌董海川、霍元甲、大刀王五、梅花拳赵三多等武学宗师,出了冯国璋、韩复榘、佟麟阁、孙连仲、马本斋等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。
绝妙金字塔
这就是很多人调侃的没有存在感的河北:从古至今,它腹地上的平原,撑起了中国的人口半壁,写满了河北人的骄傲。那些说它没有存在感的媒体,看来并不比跟键盘侠优秀。
最后普及一下河北地理知识:北部燕山及其支脉呈人字形交叉,仿佛屋顶的两个坡面框架,西部一道太行,东部、南部漳河,组成了一个十分对称的轮廓,他仿佛一座绝妙的金字塔,又像半松开拳头、像不规则簸箕,又像少了眼睛的一尊雕像。
很多人感到奇怪,说河北并不靠黄河——这是今天的河道。如果以古河道而论,河北其实跟黄河关系十分密切:山东河北交界处的漳卫河,就曾是一条重要的黄河故道。
河北大地的骨架是燕山与太行两列山脉,山地与平原的组成了一个不规则的簸箕形;沿着山体轮廓,一条条等高线从西北向南纵贯,等高线、水系、交通动脉相辅相生。在分层设色地图上,我们可以看到河北地势地貌呈三级阶梯。
西高东低、三级阶梯——几乎是中国地形地貌的缩小版。
这样的地理格局,深刻影响了河北的命运。
洪荒时代到中古时期,首先形成了一条古老文明大道,纵贯南北的交通要道,沟通了国家南北最重要的城市,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大走廊。
随着人类活动范围扩河北中部出现另一条走廊——大运河,它后来演变成今京沪线的一部分。
最中间是低洼地带,曾是沼泽遍地的水乡,白洋淀、衡水湖、永年洼是最后的孑遗,这里是河北最后通火车的地带,他们连起来大致就是京九铁路河北段。
宋代之前,河北大平原是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,风云人物人才辈出,经济文化两开花;宋代之后,河北地区主要充当政治和军事重地,成为北京最重要的前沿,曾经辉煌无比的太行东麓的南北大道,在经济上只能充当了运输走廊的功能。延续到近代,它的省域版图不知道调整了多少次,直隶与河北名称来回改变、省会在天津、保定、石家庄间轮流坐庄,各路人马,你唱罢来我登场,好不热闹。
最终,河北大平原上最耀眼的两颗明星先后自立门户——河北地图上有了两个大窗口或大眼睛——如此微妙的地理格局,在全国独一无二。
一路走来,从绚烂到平静再到沉默——燕赵大地慷慨悲歌的传统,一直贯穿在河北大地和河北人民身上。历经战争洗礼的河北平原,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腹地,已经付出了三千余年。他像一个身经百战后身心俱疲的老战士,甘愿放下名利,解甲归田。
哪怕,面对各路媒体的曲解,他也只是笑而不语。
时间上来说,人类历史从来都是在兴衰沉浮中前进;空间上来说,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,各地的相继崛起是接力关系,而不是彼此割裂关系。我们应该看到:正是有了包括河北、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山东等广大中原地区的早期付出和奠基,才会有后来的江南文化中心长三角的繁荣,岭南文化中心珠三角的崛起。
是的,曾经辉煌的华北腹地现在缺水,生态问题出现了,人民群众常常被工业污染所困,但媒体不能在因此利用话语优势给人家带上没有存在感的帽子。
那沉淀数千年的慷慨悲歌与浩然之气,一定还在燃烧在每个燕赵儿女的心头。河北有没有存在感?最有发言权的,恐怕是河北人和了解河北的人。我的朋友、诗人作家高昌先生,用这样的诗句描述他的家乡,一种豪迈的情怀油然而生:
燕赵焕彩,宝地福天。南望黄河,北控燕山。太行西倚,沧海东观
所谓的存在感,不过是个感性、缥缈,无法量化的词语——它的甚嚣尘上,只会让更多人活在虚拟的狂欢中。比如,有篇文章就叫《承认吧,这就是中国最没存在感的省份》。
某些人也就欺负河北人老实,欺负广西人无领袖,欺负江西人与世无争,欺负青海人口少——调侃没有话语权的地区,在舆论上是安全的。这「某省没有存在感」,也不过是地图炮的另一种表达。
对于这种存在感论,豪迈大气的河北人民可以完全无视。套用某些营销号的标题,我们也不妨回他一句:
承认吧,你就是中国最最最最最最,不了解河北的人。
—END—
更多推荐
▼
声明:
文章内容版权属「大地理馆」,欢迎分享、转发至朋友圈
未经允许禁止转载、抓取、复制,一经发现投诉、起诉到底
geo-museum
公共地理 传播专家